经济时评:不必对CPI逼近3%过于焦虑
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,7月份CPI同比上涨2.8%,涨幅环比扩大0.1个百分点,创下了自2018年3月份以来的新高。
自今年3月份CPI同比涨幅“破2”以来,CPI已经连续5个月处于“2时代”,引发了一些人士对通胀压力的担心。其实,尽管CPI同比涨幅处于“2时代”,但仍低于年初确定的3%左右物价调控目标,物价水平总体上保持温和上涨态势。
进一步看,今年以来的CPI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。其中,工业品和服务价格指数涨幅较小,食品价格指数涨幅则相对较大。分细项看,上半年鲜瓜果、鲜菜、畜肉价格涨幅居前,分别上涨16.1%、9.2%和6.6%。进入下半年,这种结构性上涨格局仍在延续,食品价格仍然是影响CPI同比上涨的主要因素。
在CPI结构性上涨的背后,季节性因素特别是极端天气影响是重要“推手”。例如,由于不利天气影响,部分水果因灾减产或者推迟上市,导致水果市场出现阶段性供给偏紧。这也意味着,随着季节性因素减弱,极端天气影响加速衰减,各类食品的市场供给秩序进一步恢复,价格有望恢复到更加合理的区间。进入8月份,市场的具体表现已经陆续释放了这一信号。根据相关机构监测,红富士、黄冠梨的价格正在逐渐回落,鸡蛋产量也在稳步回升,蔬菜供应形势将好于去年。
因此,更加客观地看待CPI波动,冷静分析支撑物价上涨的短期因素,进一步加强价格监测分析预警,加大对重点地区、重点品种特别是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变化情况的监测预警频次,进一步提升市场供给能力。
与此同时,对于CPI涨幅逼近3%也不必过于焦虑,要看到当前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因素十分充分。例如,从供给看,夏粮丰收已成定局,农产品供给充足,有利于保供给、稳物价、惠民生、增信心;工业生产平稳,工业消费品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基本面没有改变;服务业供给不断增强,社会力量参与养老、家政等服务业热情高涨。从政策层面看,稳健的货币政策已成为稳定物价总水平的波动中枢。从预期看,我国CPI涨幅连续多年低于3%,降低了居民的通胀预期。总的来看,今年后期价格总水平保持总体稳定有坚实保障。
相关文章
猜你喜欢
- 香港上半年经济状况为2009年以来最弱
- 三十年后,国内房价会降至什么位置?
- 中小企业享受税收政策大力扶持 市场活力正加快恢复
- 曲靖市3大招商引资项目签约落地经开区
- 中国“捡钱”时代即将来临:了解如何用量比指标抓涨停
- 呼和浩特签约31个项目引资600亿元
- “底色”“成色”“特色”看开放的中国
- 潍柴两款发动机新品实现重大技术突破
- 李斌内部信宣布蔚来联合创始人郑显聪“荣休”
- 腾讯音乐再传遭国内反垄断调查,股价大跌6.82%
- 《美国工厂》外的另一个曹德旺,一段被尘封的美国往事
- “危墙”之下抱紧医药? 医药行业中报业绩超预期基金密集调研
- 周亮: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充满信心
- 我国建设候鸟保护体系 守护候鸟迁飞通道
- 年内第二次降准落地 有助于个人按揭贷款等方面信贷支持
- 2019年二季度,美国全职职工每周收入中位数为911美元,增长3.5%
- 高校明年底基本建成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体系
- 迎接更加壮阔的光明前程——读懂中国经济发展大势
- 内蒙古:强化就业帮扶 推动脱贫人口稳岗就业
- 沾化7项目集中开工 总投资49.9亿元
- 老四!广州反超天津,这意味着什么?
- 球鞋成了香饽饽:炒鞋有风险,入圈需谨慎
-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7.0858 下调23个基点
- “罗阳青年突击队”擎起航空报国旗
- 今日衡水部分地区因更换管道 暂时停水
- 亲戚合伙卖皮鞋赚百亿,后豪赌P2P欠30亿,子女不敢继承公司股份
- 足协亮家底!2018年总资产10.7亿,未来筹划国家队主场建设
- 2022云南·元谋第六届蔬菜种业博览会今日启幕
- 房价走平即亏钱,现在该买什么?
- 华人首富VS日本首富,一个主动避美国,一个急于投美国,孰胜孰负